民族解放事業先驅李黎洲
簡介:
李黎洲(1898-1977),字伯羲,古田大橋人。閩東著名的進步文化人,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討袁組織,擁護北伐,投身抗日救亡運動,大力傳播憲政思想;1944-1946年,歷任福建省立師范??茖W校校長、省教育廳廳長,1948年-1949年,積極參與“民聯”活動,籌建福建“民革”;后為省政協撰寫大量文史資料。
勤學苦練 置身革命
寧德網消息 (謝德優) 李黎洲12歲考入“超古學堂",編人二年級,次年辛亥革命成功,欣喜若狂,立刻剪掉辮子。后由本校保送福州協和神學院免費學習。這一階段,亞當斯密的《經濟學》,孟德斯鳩的《法意》、盧梭的《民約論》、達爾文的《進化論》,對他有巨大的影響力;然而宋明理學、清初樸學,尤其是黃黎洲、顧林亭等人的學問對他同樣產生震撼力。未幾,袁世凱竊國稱帝,孫中山先生領導中華革命黨發動討袁,彷徨中的黎洲和幾個同學在孫中山先生派人說服下參加了這一組織。旋被派赴南平,計劃取南平為根據地。黎洲等人約集尤溪民團陳子江部策劃攻城、并說服駐防軍徐鏡清旅為內應,攻占南平,成立福建討逆軍總部,黎洲擔任該軍秘書。傳檄全省,福州袁系當局惶恐不安。督軍李厚基調集勁旅圍困南平,討逆軍內部有人叛變,總部危在旦夕。南平醫院將黎洲等化裝成病人專船送到福州。福州革命機關又遭破壞,黎洲只好星夜化裝經汕頭到廣州。在廣州進廣東高等師范學校聽課,專攻史地。在書齋中一心指望孫中山先生引路,挽回民族命運;有時寫些政論,寄各報刊登,無非鼓吹反對北洋軍閥。民國7年(1918年),曹錕以賄選竊國,激起民憤,孫中山先生來粵成立護法政府,誓師北伐。一時粵軍、滇軍先后奉命進攻福建,黎洲在滇軍幕府編譯軍事教材。民國8年春,因滇軍北伐告吹,黎洲回福州發動倒李(厚基)運動,實現“閩人治閩”。奔走半年,事機不密,被李厚基偵知,機關被包圍,犧牲不少同志,黎洲幸而得以脫逃,重返廣州。
南洋辦報 支持革命
“五四”運動爆發,黎洲赴南洋鼓動華僑支持國內革命。民國10年秋,他到達印尼,在萬隆僑校任教。后到《泗濱日報》主編國際新聞及副刊。民國13年中日外交趨于緊張,《泗濱日報》鼓勵華僑協力抵制日貨,僑商踴躍響應,泗水市日貨由是滯銷。日本駐泗水領事館向荷蘭殖民當局交涉,要求制止華僑的愛國舉動。殖民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壓力,竟然借詞逮捕總編輯黃文奄,并處分???天。造成報社內緩和派占上風,與黎洲愛國熱腸相左,于是他決定辭去報社工作。在返梓省親后,即返印尼,協助泗水南洋印刷公司總經理黃奮強創辦《泗濱新報》,并任總編輯?!拔遑K案”爆發后,黎洲以報紙發動捐款支援上海工人,報社同仁首先捐獻全月工資,全市華商紛紛響應,僅半月集荷幣40余萬盾由報社匯交上海工人后援會。民國15年,在黎洲、丘守愚等的努力下,三寶隴《中南日報》復刊,黎洲任總編輯。該報新穎、充實,關心國內大事。銷量大于爪哇其他華文報。荷蘭殖民當局警告報社,不許把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列強。黎洲既不愿意改變報紙的反列強傾向,又顧及報紙的生存,只好要求辭職。動身之前,黎洲同舊友語:“我去化龍君作浪,人生何處不相逢”,與同仁相慰勉。
[1] [2] 下一頁
責任編輯:鄭城